威海點膠機的發展過程
2020-04-30
威海華順精密機械不依賴于政府主導,佛山首家企業平臺型孵化器從本月起在南海投入運營。該孵化器是由佛山市南海中南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南機械”)打造的,專注智能機械裝備領域,首批進駐10個科創團隊,成功將華南理工大學的科研成果引入南海。
據了解,這個威海華順精密機械孵化器是中南機械利用自身的工業舊廠房改造而成的。通過直擊國內高校實驗室的“創新成活率不高”之痛,中南機械希望憑借自身在裝備制造行業中的豐富實踐經驗,推動高校科研成果的豐富和落地。
●何帆燕 龔晶
舊廠房變身高大上孵化器 “制備車間+科研”直擊科創痛點
這家孵化器的全稱為“廣東中南機械智能孵化器有限公司”,中南機械位于廣佛路鹽步路段的老廠區正因為這個項目而“改頭換面”。
南海乃至佛山的機械裝備產業發達,佛山市2015年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直逼6000億元,體量占據整個珠西軍團“半壁江山”。
位于廣佛交界的中南機械有“上天下海”的“隱形冠軍”之稱。它是“雪龍號”科考船、國產大飛機等“大國重器”零部件的供應商,是船用柴油機電噴系統領域的“隱形關鍵”。在去年9月起,中南機械開始籌劃改造它的舊工業廠房,打造佛山地區首個由民營企業打造的產品平臺型孵化器。
如今,它的第一期改造成果已經出爐。
“充斥著機油味道的制備車間”與“窗明幾凈的現代化辦公室”,這兩種生產場景同時出現在這家民企,成為了同一棟工業廠房內的“上下鋪兄弟”。
生產“雪龍號”科考船所用燃油共軌的制備車間,包括工程師團隊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在一樓原地不動。二樓、三樓徹底大變樣,除了保留在二樓一隅的巨大配電房外,再看不到一絲工業廠房痕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集科研辦公、休閑娛樂、學術交流多功能于一體的物理空間。
驟眼看,這個物理空間與一般孵化器無異,區別只在于,它有一個能容納300人的學術報告廳。據中南機械副總經理毛衛東介紹,5月27日,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增材制造分會成立大會將在這里舉行,學界將有200多人赴會參與學術交流。
然而,對于大多數智能裝備領域的創新創業者來說,雖然這么高規格的學術討論會難能可貴,但他們最看重的,卻極有可能是位于一樓的那個充斥著機油味道的制備車間以及它背后隱藏的技術力量。
為什么呢?這得從大學科研的痛點講起。用中南機械董事長許冠的話來說,這個痛點可以概括為7個字:創新成活率不高。
許冠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獲得過機械工程部機械科學研究院科技成果一等獎,中南機械賴以“發家”的柴油機關鍵零件國產化項目正是出自他的手筆。他說,智能裝備行業創新技術獲取的渠道主要是通過產學研,但目前產學研的“學”有點勉強,因為大學教授最大的優勢是理論性強,但動手能力不強,往往從試制階段起便遭遇困難重重。
“威海點膠機實驗室產品只講求基本功能,但進入批量化生產就要講到高合格率、低故障率,需要經過反復的可靠性試驗。而我們的作用就是幫助他們把創意或實驗室產品變成工業產品。”毛衛東說。
首批進駐團隊以“華工系”為主 年輕“領隊”是“80后”佛山人
從市場的反應看,這個孵化器一出生便贏得了掌聲。早在去年年底,中南機械的董事長許冠便透露,廣東中南機械智能孵化器有限公司”已掛牌成立,預計要容納60個團隊進駐。就在這個月,首批10個科創團隊正式進駐。
鄺清林所帶領的“高性能熱熔膠連續法先進制備技術及產業化”便是其中之一。鄺清林是華南理工大學的博士,3年前他以廣東省科技部教育部產學研合作科技特派員的身份來到南海,在南海民企“星聯科技”開展服務。
3年過去,結束“星聯科技”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鄺清林選擇了自主創業,他將自己研發的實驗室高分子檢測儀器產品送到了中南機械進行試制。據說,這種儀器是幾乎每個科研實驗室都需要的,目前相應的核心技術為外國企業所壟斷,一臺儀器的首家達到數百萬元,但如果能順利實現國產化,那成本還不到100萬元。
3月30日,南海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科技)就“藍海人才計劃”第七批創新創業團隊擬立項名單進行公示。據中南機械證實,包括鄺清林團隊在內,名單中7支團隊將全部落戶其孵化器。
掃描這些項目團隊不難發現,他們全部來自華南理工大學,最年輕的團隊領軍者是80后佛山人。仔細看,這些團隊領軍者均實力非凡。
如,帶來“PolyCloud|—基于云平臺的先進高分子材料加工實驗儀器”項目的范彥斌是新中國成立后的首批公派留學生,他在德國柏林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歸國,現在是華工和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的雙聘碩導。
晉剛是華南理工大學的副教授,他是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學術骨干之一,其“SJDD系列塑料電磁動態塑化擠出設備”,曾在2002年獲“中國高校科技進步獎勵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4完成人);肖志瑜是該校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去年8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6年度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自由申請)評審結果,華工3個項目獲資助,其中一個便是他負責的“醫用植入件高精度電子束選區熔化成形裝備”項目。南海此行,他帶來的是“高性能3D打印金屬粉末制備關鍵技術研發”。
陳揚枝教授從事的是機械基礎零部件研究,南海乃至佛山的裝備機械產業發達,他的“第一代線齒輪加工專用數控銑床開發與應用”項目估計會正中行業下懷。
劉亞俊是華工的副教授,從事的是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研究,他和鄺清林都有過相同的到企業去擔任科技特派員的經歷;杜啟亮是7名團隊帶頭人中較年輕的,是名“80后”佛山人。目前是華工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是微機器人、視覺控制。
鄺清林、范彥斌、晉剛……創新創業者正紛至沓來,打開了省內科研力量搶灘南海的新景象。
兼具孵化和加速功能 項目進入產業化階段可直接落地大瀝
當這些代表產業前沿研究的創新創業項目紛紛落戶,南海是否有足夠地底氣幫助他們走出科創痛點的迷思,從實驗室的云端上下來,轉化成生產線上的產品呢?
對于這一點,許冠表現自信。
許冠介紹,這個孵化器采用的是公司化運作,與其他只提供物理空間的孵化器不同,不但提供辦公、住宿等基本創新創業條件,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南機械只吸納智能裝備的、機械類項目,將兼具孵化和加速功能,已經專門組建了一個團隊來做項目對接、變現,可以推動把大學實驗室里有前景項目直接產業化。
毛衛東擔任了許冠口中團隊的主要負責人。他介紹稱,孵化器只作科研之用。利用一樓的制備車間,創業團隊可以快速完成試制,一旦形成工業化產品,進入到產業化階段,便算孵化成功。
目前,中南機械已與南海區大瀝鎮達成了一項合作,任何一個孵化項目一旦進入產業化階段,都可以直接落 地到當地的大鎮產業園去,這樣的無縫銜接將加速項目的發展,令它的產品可以快速進入批量生產,實現市場價值。“整個孵化的過程將會非常快,1—2年間便可完成。”毛衛東說。
如今,“舊廠房變身孵化器”大戲的帷幕徐徐展開。討論它將對南海乃至佛山的裝備制造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還為時尚早。
據毛衛東介紹,這次改造的總投資額將達到4000萬元,改造面積將達2.7萬平方米,“現在我們才剛做好了6000平方米而已,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吸引更多的創新創業者到佛山南海來創業。”
說這話時,他向筆者睇來了一張在這個月初才剛印制好的新名片。名片上,中南機械打出了一個全新品牌——“中峪智能”。“峪”者,“山谷”也,這家廣東民企希望借此打造機械智能裝備的中國硅谷嗎?
一切都那么地值得期待。
■觀察
政府主導到企業牽頭
看南海引智的新思維
筆者留意到,有民營企業牽頭打造裝備機械裝備產業的孵化器,這在佛山甚至整個珠三角都是沒有先例的。過往,這類的孵化器主要由政府來搞定。
而筆者此前與一些企業進行訪談時發現,企業對于這種形式是“又愛又恨”,愛的肯定是因為政府的“可依靠”,但政府主導的方式也會產生問題。比如,在對如何引進的項目和具體銜接問題上,高校團隊與制造企業之間對接問題一直沒法解決。
從中南機械智能孵化器的首批進駐企業中有7個獲得了南海區科技部門的青睞這件事上看,南海政府對于民企牽頭的這種方式是樂見其成的。中南機械的董事長許冠在一次受訪中曾透露,他提出的有民企牽頭創辦智能機械裝備孵化器的新思路得到了南海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南機械智能孵化器的例子說明,如果企業很有技術底蘊,對某個行業有足夠深的理解和遠見,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產品創新一樣可以闖出條路子來的。
從政府主導到企業牽頭,筆者看到了南海的“引智”新思維。當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逐步升溫,體量撐起整個珠西裝備制造業“半壁江山”的佛山,需要政企合力,也需要更多的新思維。這也是筆者關注中南機械這家南海企業的意義所在。
更多資訊
2023-02-09
2023-03-03
2023-03-14